颅底肿瘤的手术治疗不仅耗时费力,还经常伴随难以预料的并发症和神经功能损害,风险极大,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来说,仍是巨大挑战。
在这一类肿瘤中,岩斜区脑膜瘤是典型代表之一,因其具有“三高”的特征——风险高,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,在过去的十余年间,平均报告的死亡率约5-10%,永久的神经功能损伤率约40-50%。因此,岩斜区脑膜瘤手术对神经外科医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手术。
日前,在黑龙江远东心脑血管医院,百强名医、远东医院特聘专家刘教授完成了一例岩斜脑膜瘤切除术,有万余例手术经验的刘教授,干脆利落地打赢了这场“硬仗”!
发病:头晕头痛走路“跑偏”
9月8日上午9点,黑龙江远东心脑血管医院百级层流手术室的手术台上,躺着岩斜部脑膜瘤患者陈某,她刚刚接受完麻醉科主任王彻成的麻药注射,在等待麻药起效的间隙,她的脑海里飞速旋转着近一年来从微微头晕直至头痛加剧,而后愈演愈烈走路时踉跄着偏向右边、却无能为力的一幕幕。
隐忧:脑干前方肿瘤暗藏风险
此时,陈某既有对术后恢复健康的畅想,又有一丝隐隐的担忧,因为从家人的谈话中她得知,刘教授和专家们在术前对她病情的会诊评估很严重:生长于颅内岩斜区的肿瘤位于脑干前方,尾组颅神经附近,切除难度非常大,风险也很大!术中必须保护脑干及附近的神经,如术中见肿瘤与神经粘连紧密,则术中操作必然要牵拉这些神经,因此术中必须格外注意对颅神经的保护……
随着一股暖流蔓延全身,麻药起效,陈某放松紧绷的神经,渐渐入睡。
术前影像,箭头处为岩斜脑膜瘤
术前影像
手术:瘤体切除神经无损
手术台旁的刘教授利落干练,是一名精益求精的外科医生,多次荣登中国“百强名医”榜。
按照既定手术方案,手术采取对患者更为有利的颞下经岩骨入路,虽然此入路方式对患者更有利,但对术者的显微手术技巧、解剖熟悉程度却是个极大考验,然而对于刘教授这位有着过万手术经验的“百强名医”来说,这些丝毫不构成阻滞。
刘教授熟练的打磨岩骨、弧形剪开硬膜、轻抬颞叶、切开小脑幕,见淡红色肿瘤组织,质地韧,血供丰富。肿瘤起源自岩斜交界处蛛网膜,直径约2.6cmx2.3cm,位置深,周围重要神经、血管组织复杂,并压迫脑干。
刘教授细心游离周围组织与肿瘤,减少手术牵拉操作,精工细作反复瘤内切除减压,术中格外注意对深部血管、脑干和后组颅神经完整的保护,分块全切肿瘤并取出。
手术成功完成,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全保存,且术中出血仅300ml!
提醒:早发现治疗是关键
岩斜区脑膜瘤发生率不超过2%,但生长方式复杂多变,常常沿着颅底向多个方向生长,向上可以超过天幕切迹,向前进入中颅窝达鞍旁区伴或不伴海绵窦侵袭,向后压迫脑干,向外侧可以抵达或超过内听道,向下可以达颈静脉孔或枕骨大孔区。
如此广泛的侵袭生长,使瘤体可能与脑干、多组颅神经、椎基底动脉主干及分支甚至颈内动脉发生紧密地联系,肿瘤根治性切除常会伴有很高的神经功能损害率和死亡率。
刘教授提醒,岩斜区脑膜瘤患者应争取做到早期发现、早期治疗。如果有脑神经方面的不适症状,更应该早到医院检查。一旦发现此类疾病,到专科医院选择恰当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!